7月9日,党委副书记、院长任雁秋在全区实施创业就业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,作为自治区高职院校代表发言,并作题为《以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为抓手,实现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》的汇报,现将汇报材料附后,供大家学习。
以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为抓手
实现学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
——党委副书记、院长任雁秋代表全区高职院校交流发言材料
在2012年10月的自治区乌海高教工作会议上,自治区领导明确提出了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的目标。我校组织广大干部、教师认真学习、讨论和领会自治区的这一战略性要求,形成共识:只有以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为抓手,才能实现学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。这项工作,谁早抓,谁主动;谁抓好,谁受益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们着力抓了如下工作:
一是强化内涵建设,促进就业工作。我们认为: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的根本着力点在内涵建设上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质量树品牌,以社会服务促发展,实现学生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进步”的办学理念,明确了突出轻工特色,服务国计民生;围绕支柱产业,拓展服务领域”的办学定位,坚持依托行业,打造专业;办好专业,服务企业”专业建设思路,办好特色专业,彰显学校特色;按市场需要建设专业,沿产业链条发展专业,满足社会需求,这样,既强化了学校办学内涵,又向社会昭示了我们的教育价值观。在这样的办学方针指导下,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,从基础上促进了就业工作。
二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,提高就业竞争力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就业工作的核心,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。针对职业教育的要求、特点和近年来的学情状况,学校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程。引导干部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,认清时代要求和学生诉求,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,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,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落脚,构建以技能教育为核心,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,以知识为支撑,具有专业特色、职业特点的多元化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着力打造职业技能教育平台、职业技能竞赛平台,通过转型,使学校形成了技能牵引、知识支撑、实践培养、文化熏陶”的育人体系,强化了学生技能培养,提高了就业竞争力。
三是搭建专门教育平台,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。在就业工作中,学校努力将职业素养养成”目标落到实处,为此搭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、素质教育平台、素质拓展训练平台、创新创业教育四大平台。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,学校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,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,在全校开设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,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。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为毕业生开设了为期10天的SYB创业课程,取得了良好的成效,已有学生投身创业。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,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、企业和岗位要求。
四是深化校企合作,扩大就业空间。我们深深感到: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接地气”的需要,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。学校掀起了一轮为企业着想、为企业服务、与企业同发展”为主题的深入生产一线、密切校企合作的活动。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得学校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,各种定向班、订单班、冠名班、校中厂、厂中校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应运而生。目前稳定运行的长期合作企业150余家,确保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与企业有了实质性的接触,企业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。校企深度合作,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,扩大了学生就业空间,提升了就业质量。
五是做好就业服务,保障就业需要。学校将每年4月定为就业宣传服务月,通过媒体宣传、专题讲座、专场招聘、现场指导、创业培训、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等方式,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(创业)政策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,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、到基层工作、参军入伍等多种形式作为就业选择;学校在每年的5月份举办校园双选会”,作为年度就业工作的开始,随后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,利用5、6两个月的时间,分批次地将学生安置到相关企业;学校将学生就业状况调查、走访活动经常化、制度化,从每年的8月份开始到第二年4月份,对所有已安置的学生进行走访,对企业进行回访,了解学生就业情况。学校设计了学生就业再次安置环节,对工作不适应或与企业解除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重新安置。经过多次安置,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岗位。学校构建了就业工作网络平台和就业远程面试平台,加强就业市场开发和信息收集力度,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资源库,实现学校、企业、学生多方面的远程互动和信息交流与管理。学校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了广阔、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。
经过不懈的努力,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%以上,连续数年获得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等荣誉。在今年就业压力特别大的形势下,我校的就业状况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。2013年,学校就业双选会的参会企业由2012年110家增加到142家,大中型企业占60%,提供岗位6000多个,现场签约率98%,就业对口率85%。我校毕业生卜玉玲立志回乡创业,经过打拼,组建了拥有100多个瓜果蔬菜大棚、进行农超对接的呼和浩特鲜之恋”农民果蔬合作社,《内蒙古日报》专门报道了他的创业事迹。我们感到:近几年学校在就业(创业)工作上认识到位、路子正确、效果良好。
今后,我们继续将构建招生、人才培养、就业(创业)”联动机制建设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目标,充分发挥就业(创业)工作在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导向作用,贴近学生,贴近企业,贴近社会,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,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,努力构建学生终身就业服务体系并使之兼具社会服务功能,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,营造人人关注就业、人人服务就业、用就业工作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,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,为自治区的8337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